竹匠王鼎顺
河南省是农业大省,麦收、秋收离不开筢子。过去,筢子是周家口的主要产品之一,产量较大,周边十多个县都来周家口进货。明末清初,周家口沙颍河北岸有一条街专门生产筢子,时间久了群众自发地将那条街称为筢子街。后来,沙颍河南岸新街也有人做筢子,而且越来越多。清代末年,沙颍河北岸筢子街生产筢子的有十多家,沙颍河南岸新街生产筢子的有20多家,每家少者一两人,多者三四人。这些生产筢子的人家都是自立门户,各自为战。新中国成立前,由于麦秋两季需要的筢子量大,每个筢子铺都是全年生产,麦秋两季出售,周家口每年能生产50多万把筢子,且能全部售完。
明清时代,周家口的筢子就以质量好、价格便宜出了名。当时,周家口尚无桥梁,太康、西华、扶沟、杞县、陈留、尉氏等地的客商都是从沙颍河北岸筢子街进货,而沈丘、项城、商水、界首、上蔡等地的客商则从沙颍河南岸新街进货。1935年,周家口修建了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后,沙颍河以北各县也纷纷到新街进货,该街的生意比沙颍河北岸筢子街的生意更好。
努力干活 支撑门面
如今,筢子已无用武之地,塑料窗纱、塑料筛子代替了竹帘、竹筛子,因此,筢子铺已停产转业,在周口很难找到。
笔者在新街长大,那时,新街有筢子铺、面行和(棉)花(土)布行,如今,这些店铺一家也没有了。笔者找了好久才在沙颍河南岸新街北头找到一位老竹匠。这位老竹匠名叫王鼎顺,今年80多岁,由于常年劳动,身体依然健康,精神矍铄。王鼎顺至今已与竹器打交道60余年,他没有门面,就在家中干点儿零活。
1945年,日寇侵占周家口,人心惶惶,民不聊生,13岁的王鼎顺跟着伯父王大成学习竹器生产手艺。王大成1904年在周家口新街北头开设了王记筢子铺。王大成的手艺好,做的筢子坚固耐用,筢齿永不变形,在周家口颇有名气。王鼎顺聪明好学,一般学徒是3年出师,可是王鼎顺两年便学会了生产筢子、织帘子、编筛子的手艺。后来,由于年老体弱,无人接班,王大成便让王鼎顺支撑门面,继承事业。王鼎顺没有辜负伯父的希望,勤勤恳恳,努力干活,手艺越来越好。
顺应时代发展 参加周口竹器社
新中国成立后,周口恢复了经济建设,市场逐渐活跃,广大农民经过土地改革,提高了劳动积极性,每逢麦秋二季筢子总是供不应求。这时,王鼎顺已经结婚,妻子崔耀英是新街崔家筢子铺的后代,也有一手做竹器的好手艺,两个人密切配合,努力生产。为保证筢子质量,二人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,生产的筢子分大、中、小3种,筢齿做得粗细均匀,筢子编得整整齐齐。
1955年,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,王鼎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,和妻子报名参加了周口竹器社。1970年,周口竹器社分离出周口电缆厂,后来,又分离出油毡厂、羽绒厂,竹器因销路不畅,逐渐萧条。
退休之后仍干本行
王鼎顺夫妇与竹器有着深厚的感情,1987年,他们退休后不愿扔掉手艺,决定重操旧业。当时,王鼎顺的儿子王旗华已20多岁,每天下班后就在家帮忙,竹器生意又红火起来。除生产筢子,他们还定做门帘、窗帘。
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,社会不断进步,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,如今,打药机、播种机、收割机遍地都是,小件农具逐渐被淘汰,筢子已无人问津,但帘子、筛子等竹器仍有人购买,王鼎顺每天还有活儿干。王鼎顺说:“我现在退休金花不完,身体还健康,看到竹匠的路越来越窄,心中很难过,因此我要坚持干下去,一是把竹器工艺传承下去,二是凭我的手艺再为社会作点儿贡献。”
来源:中华龙都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