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口:新老地标更迭 见证城市变化
一个地标读懂一座城市,地标性建筑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、历史风貌和未来发展的方向。作为羲皇故都、老子故里的周口,都有哪些城市地标呢?
“周口水闸砥中流,镇住蛟龙掌上游,沙颍洪水安全泄,倾盆大雨不低头。”这首曾经刊登在《周口地区水利志》上的诗歌就是赞美沙颍河周口大闸的,当时这个被称为“全省第一水利样板工程”的拦河闸,自1975年投入使用以来,有效地保障了城区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周边县市的农田灌溉,在城市防洪、泄洪方面也是历经考验,成为那个年代周口人心目中认同度最高、最为自豪的标志性建筑。市民王汉顺告诉记者:“大闸可以说是老周口人心目中印象最为深刻、特别有代表性的记忆,不少人在大闸边游泳、洗衣、钓鱼,还有附近的大闸公园,都是大家休闲的好去处。”
逐水而居曾是先民的生活方式,周口就是典型的由水带来的城市。沙颍河穿境而过,给这座开埠600余年的老城遗留下不少的名胜古迹,无论是300多年前的山陕会馆——关帝庙,还是能“吞洪镇潮”的汛期报警“神器”——清代铁水牛,处处都印证了周口这座城市因水而生、以水而兴。从古时候的周家渡口发展到明清时期的漕运要道,依托水运带来的商业繁荣,沙河、颍河、贾鲁河三川交汇的周口还为自己赢得了“小武汉”的美誉。
如果说周口大闸是这座城市过去的象征,那么,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实施,周口东区更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未来。随着城市框架向东拓展,越来越多的特色建筑正在拔地而起,成为周口的新地标。周口师范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李含飞说:“我觉得地标性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,是城市形象通过视觉传达的一个符号,对于我们周口来说,无论是旧地标,还是新地标,都是周口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标志,能够体现出周口的城市品位和地域文化,是打造‘人文周口’城市品牌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。”
在东区,无论是2018年河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的举办场地——市体育中心,还是周口国防教育园、市文化艺术中心、科技馆、兴旺塔,都以它们各具特色的创意和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,彰显出周口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城市气质,成为城市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新地标。
在谈到近年来的城市变化时,市民任静涵深有感触地说:“周口这几年发展的特别快,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,包括咱们的居住环境、市容市貌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。作为周口人,我觉得特别骄傲,因为周口现在还处于一个发展期、上升期,所以我相信周口会越来越好。”
(广电全媒体记者 金刚 张博越)
来源:周口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