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阳旅游之陈州伏羲碑林
陈州伏羲碑林物位于太昊陵景区东侧,占地十余亩,是以碑刻的形式传颂伏羲功德的一处人文景观,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石刻的集中点之一,以及历代名家书法艺术荟萃之地。
陈州伏羲碑林的建成,是太昊陵建筑群修建和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。在中华大地上,各类碑林众多,但在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故都修建碑林意义深远,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和唯一性。淮阳作为羲皇故都,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积淀,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。千百年来,历代帝王亲临制祭、御制祝文多达71次,文人骚客来此赋诗抒怀、翰墨铸情者更是灿若繁星,比比皆是。碑刻包括国家领导人题词,历代帝王、文化名人、当代书法名家手迹,以及古今歌颂伏羲功德的诗词、太昊陵保存的御祭碑等珍贵碑刻共306方。
碑林的正门,单檐硬山式,灰瓦覆顶,上悬原中国书协主席启功先生题写的“陈州伏羲碑林”六个大字。
门内东行,有一碑亭,碑亭内为康熙十五年御祭碑,记载的是康熙册立太子的第二年,即康熙十五年钦派礼部右侍郎到陈州祭祀羲皇,敬祈眷佑太子,以期国泰民安,国本永固,足见当时对羲皇的崇敬程度。
碑林的东廊主要陈列省部级领导、社会及书界名人的碑刻,共镶嵌碑刻53方,这种镶嵌方法有别于他处,凸出墙面1公分,犹如一幅幅艺术品悬挂在墙上,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,让人充分体验到主人的匠心和独运。东廊北碑亭为重檐碑亭,亭内的御碑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修陵奉祀诏,规制最大,通高3.6米,碑宽1.2米,下为龟趺,又称辟邪、鳌座,两侧游龙护体,上为蟠龙碑首,一派帝王景象。碑文记载的是宋太祖为了安定政局,稳定民心,御驾亲巡各地,到陈州视察时,目睹太昊陵庙貌衰颓,发此诏书,使太昊陵方得修葺,伏羲氏永享祭祀。
碑林的北廊为整个碑林的核心位置,主要陈列我们国家领导人的碑刻。“万姓同根”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于2004年为首届姓氏文化节题写的。“羲皇故都”是朱镕基总理来太昊陵视察时题写。东北西三面墙上镶嵌的小型碑刻,全部为龙字,是从殷商甲骨文到现代各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名家之作。第一幅为墨海游龙四字,墨海即浩瀚的书法作品,游龙即游动的龙,犹如给每个龙字赋予了生命。人祖伏羲的一大贡献就是以龙纪官,使天下大治。他创立了龙图腾,自号龙师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载:“伏羲以龙纪,故为龙师而龙名;黄帝以云纪,故为云师而云名;炎帝以火纪,故为火师而火名”,伏羲文化的灵魂也就是龙的精神。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,中国的大地被称为龙的土地,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,龙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,一曲《龙的传人》更是唱响了海内外,血脉相承的羲皇之孙,都以是龙的传人而自豪!我们陈州是龙都,在这里展示龙字,更能体现伏羲文化的渊源。
西碑亭和东面的碑亭遥相呼应,相得益彰,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正月亲自撰写,并遣会同馆副使路景贤到太昊陵致祭,朱元璋登基于1368年正月,到撰写此祭文恰好是三年,所以文中说“主宰庶民,今已三年矣”,他的黄帝祭则说“今已三年矣”,说明他首先祭的是太昊伏羲氏,这与史书所载“朱元璋访求帝王陵寝,太昊陵首列第一”的记载是一致的,原碑现存于太始门内,该碑是原碑的放大克隆品。碑亭南侧有一通石碑,碑文是自诩为十全武功的乾隆的御祭文。康熙乾隆时期被誉为康乾盛世,是清朝皇帝中的杰出人物。乾隆十六年,他的母亲孝圣宪皇后六十大寿,庆寿典礼非常隆重,派钦差大臣来陈州祭礼羲皇,祈求为母亲增寿添福。
碑林内的八卦廊是极具伏羲文化特色的八卦型建筑,八方各有便门,陈列以当代书界名人作品为主,其中有五届书协主席的作品。碑林前立有石碑一通,时任周口市文化局长的王少清先生撰文以纪。
以文化现象与文明传承之旨观照太昊伏羲氏,追缅功德,知古今之序,共仰图腾,兴玄黄之思,而不拘于检考,亦当则并唯物史观。羲皇故都淮阳,地古文厚,民殷风淳,拥谷畜之利,握黄淮之枢,无峰壑之险而极原野之阔,绝江河之波而具平湖之幽,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也。千百年来,文脉绵延不息,风华代有谱继。海宇中华儿女,值此国运兴昌,民族团结,社会和谐,文化繁荣之日,追根思源,莫不感念伏羲人文功业,千万里追寻宛丘故地,千万次凝目羲皇故都,思接千载,心游万仞,其意绵绵,其情切切。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,淮阳贤达袁占琴、李腾云、张云生、何仰羲、李钟晨、张德声、张继华,诸君首介,拟创立伏羲碑林,聚当世政、史、文各界名宿,辞赋抒怀,翰墨铸情,独造古陈人文风景。之后春秋相叠,碑林筹建委员会同仁以移山填海之毅力,凭孜孜笃厚之诚朴,扬超迈峻达之风骨,克服条件简陋,经济窘迫,年事渐高等诸多不便,南下沪宁,北上京津,多方奔波,广为搜求。柬函所至,莫不欣然应命,揖首之处,皆有佳作相呈。珠莹玉璨,凡三百余幅矣,蔚为当今书坛精英精品之大观。而矢志其间诸叟,已先后多人竟作仙凡之别。经年一梦,风尘霜月何觉何知?淮阳百万人民,于伏羲碑林关注有加,情怀殷殷;贾书君、任连军等县四大班子领导,齐玉珍携管理局全体员工,秉文化兴县之方略,稽古开今,情牵义接,善莫大焉。夫碑者,山之骨史之脉文之气相融之物也;夫碑林者,盛事之迹盛世之象也。衔蔡水,倚羲陵,寓八卦,合五行,伏羲碑林审规慎划,精构巧筑,煌然而立矣。羲皇巍巍,山岳为碑,羲陵巍巍,碑林作歌。后人来此读碑,感念羲皇之余,亦当追忆斯世碑林兴建之德。丙戊秋日,王少青沐手为记。
来源:中国·淮阳网